云南祺源文化收藏品鉴定评估有限公司主办

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企业动态
陕西传媒网:石峁,来自天空的城
  • 来源:陕西传媒网
  • 发布时间:2019/5/17 9:26:00

    记者 沙莎

      神木石峁遗址从正式发掘至今,已经有9个年头了。400万平方米的面积、4300年的历史让石峁遗址从一开始就被称为“石破天惊”的发现。

      9年过去了,几乎每一年石峁都会以新的发现带给考古界巨大的信息量。除了大量的玉器,人头骨坑、鳄鱼骨板、彩色壁画、贝壳、骨针、口簧、陶鹰、陶哨……石峁遗址的每一次新发现更像是提供了一串密码。

      2019年年初,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发布,在石峁遗址又发现一批石雕。考古学家大胆猜测,这些石雕与中国西北甚至中亚地区“草原石像”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或为4000多年前欧亚草原文明东西交融互动的重要体现。

      这些石雕又一次提供了重要的密码,也许东西方文明在那时就有交融。

      石峁人在建城时是不是也会进行精确的测量、定向和定位。石峁的外城东门不朝向正东是很奇怪的。正常来说,世界各地的古城城门均设于每边城墙的中部,但是石峁的东门却朝向东北方向。2014年到2015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专家吕宇斐对石峁古城东门遗址进行了天文学的分析和测量。

      经过测量,石峁古城外城东门的门道与门墩东北侧外立面均精确地朝向4300年前的日出方位角!更有意思的是,这样的设计让4300年前夏至日的朝阳直射入石峁古城东门门道并照亮内瓮城东北墙面的几何纹壁画。

      “石峁巫觋在营建东门之前应该已经制定了石峁人的历法,其中春分、秋分和夏至、冬至的日期及其对应标志星座,各日出方位角应该已基本测定,否则不会出现如东门这样的建筑。”吕宇斐说。

      在古老的中国,拥有精准的天文、历法以及计算知识的石峁人在地上营建了一座来自天空的城市,这座城市无疑是远古东方宇宙观与信仰体系的滥觞。 

玉帛之城石峁 失落的文明密码

“皇城台”东护墙北段(二月二十日拍摄)。

石峁遗址外城东门北墩台(二〇一七年五月十七日拍摄)。

记者在石峁遗址考古现场(二月二十日拍摄)。

      记者 沙莎/文 刘强/图

      核心提示

      ■在陕北神木市俯瞰秃尾河的一处山脊上,耸立着一座4300年前的城。没有人知道这座城属于谁?又为什么消亡?任何史书上都没有它的一丝信息。它站在历史的空白处,留下一个个巨大的谜团,只有当地的农民见惯不惊,始终叫着那个最普通不过的名字——石峁。

      90年前的历史谜团

      2018年的最后几天,石峁考古队队长邵晶终于把发现的一批神秘石雕完整地清理出来。这些石雕内容各异,却无一例外地有着一张抽象而奇怪的面容。望着这些来自4300年前的面孔,邵晶陷入又一轮沉思,而关于石峁的疑问在将近90年前已经开始。

      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让全球一片萧条,而这并没有影响一些人的热情。德国科隆一个美术馆的代表团就在这一年的深秋远渡重洋来到中国。

      伴随着北平冬天的来临,初来时的兴奋逐渐消失,一切都显得沉寂而无聊。这一天,萨尔蒙尼作为代表团中的一员受到一位中国古董商的特别邀请,希望萨尔蒙尼到一个一小时车程外的农村会见几个来自陕西榆林府的农民。

      萧瑟的北平郊外,萨尔蒙尼看到了几个衣着破烂的农民。他们搓着寒风中冻红的手从羊毛褡裢中拿出三十多件玉器。萨尔蒙尼一看到这些“宝贝”就心头一热,他知道这不是一般的玉器。在挑买了其中最大的黑玉刀型器、一件绿玉刀,以及两个小件后,将这些“宝贝”揣在怀里的萨尔蒙尼望着那些离开的陕北农民的背影,陷入沉思,这些玉器到底属于谁?如果他们来自陕北高原,那么在中国偏僻的北方必然有一种惊人的文明,这种文明对古老的中国又意味着什么?

      萨尔蒙尼的预感显然是对的。然而他不会想到,关于这些玉器的来源直到80多年后才被确认。他更没有想到,这些玉器并不属于哪个人,而是属于一座4300年前的城。没有人知道这座城属于谁?又为什么消亡?任何史书上都没有它的一丝信息。它站在历史的空白处,留下一个个巨大的谜团,只有当地的农民见惯不惊,始终叫着那个最普通不过的名字——石峁。

      寻找失落的文明密码

      石峁出玉。

      这个似真似假的说法,在神木的高家堡镇被传了几代人。老人说,民国期间,就有人拿着石峁出的玉器换白米白面。在全世界,很多博物馆或藏家手中的玉器据说也来自神木。这些玉器的数量粗略估计也有三四千件。

      然而关于这些玉器的埋藏背景和出土位置却始终扑朔迷离。

      直到1975年,这些玉器的来源才有了蛛丝马迹。

      这一年冬天,高家堡镇的人们注意到镇上来了个外地人。他穿着整齐,上衣口袋上插着一支钢笔,操着浓重的关中口音向镇上人打听镇政府的所在。

      他就是陕西考古所的元老——戴应新。戴应新在当地文化站站长乔世民的帮助下来到石峁村。这一次的调查直到1976年初夏才告一段落。在戴应新所写的《陕西神木县石峁龙山遗址调查》中,他这样描述这次在石峁村的调查路线:从石峁小学登上峁顶,行至牛家梁,这一带的地表文化遗存极为丰富。

      在乔世民的回忆中,他与戴先生的考察则充满了神奇。“我记得我们路过一户姓袁的家门口,突然戴先生就停下脚步,死死地盯着他们家一处已经切割过的墙面,好像能把那墙看透。看了一会儿,他就走到墙跟前,拿他随身带着的铲铲挖起来,一会儿就挖出两件三四十厘米长的玉刀。”乔世民笑着说,“村上人说戴先生有一双‘透视眼’。”

      就是戴应新的这双“透视眼”,发现了石峁玉器的端倪。他首次给石峁遗址划定了大致范围,并且通过自己收购和发现的126件精美玉器猜测,流散在世界各地类似风格的玉器应该就来自这里。一时间,大英博物馆、科隆博物馆、哈佛大学塞克勒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芝加哥美术馆等世界一流的博物馆和机构都开始审视自己收藏的风格类似的玉器。难道它们都来自石峁?如果真是这样,石峁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所在?

      消失的“华夏第一城”

      2011年,孙周勇作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带着队伍上了石峁。这一年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的第10年。这支考古队没有想到,他们一下就触摸到了中华文明最古老的源头。

      “石头墙”,孙周勇在第一次考察中就敏锐地感到,石峁的“石头墙”有名堂,很多遗迹的暴露点都在“石头墙”内。

      2012年邵晶接任石峁考古队队长,孙周勇嘱咐他:“先测测石头墙到底有多大?是怎么分布的。”邵晶老老实实接受了这个任务,遥感影像、全覆盖式钻探等最新考古方式一起上。这一测不要紧,邵晶测出了一个400万平方米的城。

      石峁是座城!

      面对这古老且巨大的城,考古界惊呆了。更令人震惊的是,通过碳十四测年法及考古学证据表明,石峁城建于4300年前!那几年,媒体关于石峁的报道几乎都默契地使用了“石破天惊”这样的标题。

      城市标识着文明。

      萨尔蒙尼80多年前关于陕北有惊人文明的猜测变成现实后,更大的问题摆在了人们面前。在人们的认知中,4300年前的历史几乎都像是传说,那时大禹或许还没开始治水,黄帝也许正和蚩尤打仗。

      石峁就这样从传说中一下活生生地落在了人们眼前,颠覆了人们对中国文明历程的认知。石峁的规模远大于年代相近的浙江良渚遗址、山西陶寺等已知遗址,是目前所知中华大地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史前城址,被专家称为“华夏第一城”。

      根据考古队的探测,石峁城由“皇城台”、内城和外城三部分构成,这里不仅有总长度约10千米的城墙,甚至还有瓮城和“马面”。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在城门外加筑瓮城始于唐代,而石峁瓮城的发现,首次将中国最早的瓮城实例追溯到了距今4000年前后。另外,“马面”原先最早出现在汉代城墙上,而石峁城址至少发现十多处“马面”遗迹。此外城中还出土了鳄鱼骨板、彩绘壁画、石雕人头像等高等级遗存。

      中国乃至世界对石峁遗址地位给予了重要评价。2018年8月24日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考古学家在中国发现了一处失落城市的遗址。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主持者之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先生在看到石峁古城后说:“做考古的人一辈子遇到这样的遗址没有几次。石峁遗址在这个大时间段,在全国来说是最大的一个城址。石峁城址的发现,在中国文明起源形成过程中占一个什么地位,走的是一个什么模式?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石峁这座在历史中失落的城携带着无数的文明密码,然而解开它需要耐心与想象力。(记者:沙莎)(来源:陕西传媒网)


友情链接

中国文化市场网 |  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 |  国家文物局 |  国家博物馆 |  中国国家画院 |  中国美术馆 |  国家艺术中心 |  故宫博物院 |  中国宝玉石杂志 |  中国资产评估协会 |  云南省认证认可协会 |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闻动态 |  合作机构 |  证书查询 |  行业资讯 |  法律法规

免费热线:18082721279 传真:0871-68185379 滇ICP备14003511号-1 公司地址:云南省昆明市高新区茭菱路1699号经典文化广场4楼C406号

Copyright © 2017-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云南祺源文化收藏品鉴定评估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